回忆 苏醒与旅途–小岭

文/汪小岭
加拿大海文学院国际心理咨询专业班学员

潜力苏醒是加拿大海文的课程Come Alive 的中文名字。受邀写这篇课程感想文章时,我一直想着德日进的这句话,它仿佛概括了我最核心的体会。

“当有一天,人能克服风、波浪、潮汐及重力时,我们将为神驾驭爱的能量,那将是有史以来,人类第二次发现火。”

我的“苏醒”是与一群海文人相遇开始的。2014年,我前往加拿大温哥华西面的盖布里埃拉岛上的Haven学院参加游学。本想看看Haven大本营如何,然后决定是否要在国内上中国海文的课,未曾想到在岛上与冯峥老师和海文专业班的几十位同学相遇。我至今还有这次旅途的很多画面:开课的前一个傍晚,在餐厅里坐满了师兄师姐们;冯老师找我聊天介绍我给同学认识作为欢迎;在后面几天的餐厅里,同学还指给我看,旁白一桌玛丽亚葛茉莉和孙亚芳在吃早饭。仍然闪现在脑海里的图画还有在创始人亲自建的凤凰厅上课,50多人围坐一圈;课堂上很多的敞开,分享和冲突和被脆弱击中;课间同学三三两两在一起玩闹和个别的澄清核对风波;海边的落日晚霞和奇异恩典风笛音乐声;同学占领厨房自己动手做川菜;在脸上做面具,画彩绘,打非洲鼓;太多印象深刻的画面历历在目,来不及写下来。在这个避风港(Haven的英文),我作出了继续学习海文的决定。学习反正成了我的防卫模式。而海文社区的伙伴们是我的接引者。

课堂上的难忘歌曲《Mercy Now》
Mercy Now
音乐:
Alana Levandoski – Hymns from the Icons

个人体会,潜力这个课程其实是海文学派实修的核心教学。课程所运用的各种技术和理论离不开自我觉察,离开“过往”码头,然后在自我,他人和环境的关系中实证。“我是谁”难道不是一个活一辈子,修一辈子的主题?据说有的人因此连上了6遍这个课。和海文的其它课程一样,课程没有一次是一样的,而且从不给答案,但引导人去参与人生和关系,去体验,去反思,去实践。清晰三我模式后在关系里去看见“我的模式是怎样的?我的期待和渴望自己怎么满足。我的可能性是什么?”。体验式课程提供一面深入向内的宝镜,一盏照亮未知探索的灯,一个安全的团体容器和港湾,还有最重要的是“在候诊室交谈”的同学们和带领者这样一群令人难忘的人,让你体验到关系和亲密的可能性。

正因如此,海文历来在《潜力苏醒》投入重点师资。2015年我参加的这次课是由加拿大海文首席导师Linda Nicoles以及Toby,冯峥,Leslie,Betty Gene等担任助教:姚黛维,委伟,程路担任翻译。这个“豪华”导师团聚集了诸多在海文学派里浸泡多年的带领者,其团体带领和小组个案功力如火纯青。我记得我当年的小组导师是托比麦克林,黄焕祥和麦基卓的几本著作的出版编辑,他带着背部的伤替我做了小组个案。

Linda,冯峥老师和他在我2014年参加加拿大海文的游学时给我们上过课。听说这次的中文课程由冯峥老师和李文淑老师共同带领,我十分期待。作为研究亲密关系的学派,海文的双导师带领课程太值得参与。两位导师得在自我和搭档的关系里,在与学员的一对一沟通,团体的带领等诸多方面展现海文的风范和精髓。我的投射是,冯老师理性、细致、周到,文淑老师热情,温暖,敦厚。两位定会相得益彰,创造出精彩的中文线上课。